2月12日晚,“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暨宿遷市2025年“我們的節日·元宵晚會”在宿遷市沭陽縣上演,省內名家與當地演員聯手為全場觀眾送來了一場精彩熱鬧的演出。
“我從正月初三的第一場開始,幾乎天天追,劇團演到哪,我就看到哪。”在現場觀看演出的市民劉輝告訴記者,沭陽是“淮海戲之鄉”,雖然如今大家不缺戲看,但這樣高規格的演出,是極為難得的,尤其是最近這陣子,常常有幾屆“梅花獎”得主在臺上同臺演出的難得時刻,讓戲迷們過足了癮。
場場爆滿,群眾的掌聲與歡呼聲,成了沭陽縣蛇年春節文明實踐最動人的“年味”。沭陽縣為承接好省“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自正月初三起,33場高規格戲曲在縣文明實踐中心與各鄉鎮(街道)文明實踐所(站)輪番上演。
“以前只能在收音機里聽戲,如今名角就在眼前!”在沭陽縣桑墟鎮,牛學珍也在78歲侄媳婦的攙扶下趕來“追星”。她坦言,今天就是92歲的她大型“追星”現場。這番感慨也道出了許多沭陽人的心聲。為保障演出質量,沭陽縣成立“一場戲一個專班”,每一場戲都由縣委宣傳部和文旅部門負責人掛鉤,統籌協調省級院團、本地劇團及民間藝術團隊,確保演出既有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領銜,又有本土劇團優秀青年演員參與,節目還融入鄉音鄉情的創新編排。
沭陽縣文旅局局長張海濤介紹,2024年沭陽全年開展戲曲下鄉、非遺展演等文明實踐活動超400場,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從鄉間地頭到街頭巷尾,從耄耋老人到年輕票友,文化惠民真正實現了“零距離”。正如連續追了12場演出的戲迷趙先生所言:“這樣的陣容,電視上都難得一見!”
為何縣委縣政府如此重視“送戲下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若鳴認為:“黨委政府工作與群眾‘共鳴’,群眾理解,工作才能順暢推進。”近年來,沭陽以文明實踐為抓手,推行“文明誠信”“沭陽無賭”“喜事新辦”“白事簡辦”等五大行動,成效顯著。而“茉莉花開”行動的成功,正是這一理念的延續——通過文化浸潤,群眾與黨委政府的情感紐帶愈發緊密。
2024年沭陽“白事簡辦”推行率達92%,攀比宴請、賭博現象大幅減少,文明新風逐漸深入人心。
姜若鳴認為,沭陽的實踐表明,文化惠民不僅是在“送演出”,也是在“種文化”。通過“藝術家駐村計劃”和“群眾點單”模式,基層文藝團隊得到專業指導,民間創作活力迸發。例如,鄉音淮海劇團由退休教師、家庭主婦組成,自編自導的節目既接地氣又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政府以“三名工程”(名團、名劇、名角)為抓手,推動淮海戲傳承創新,培育青年演員,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彩。他表示:“群眾的支持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文化為媒,讓文明實踐成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內生動力’,也讓我們的工作能夠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