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使用農藥能夠有效提高農藥利用率和病蟲草害防治效果,對于農藥減量增效和降低農藥負面影響意義重大。
(一)對癥用藥。正確識別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病蟲害是科學安全用藥、確保防治效果的前提。要密切關注病蟲害發生動態,正確識別病蟲害種類,選擇對路的農藥品種。要選擇對環境友好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禁限用農藥品種,做到對癥用藥。
(二)適期用藥。根據不同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特點和農藥使用特性,選擇適宜時期開展施藥防治。害蟲在卵孵高峰至低齡幼蟲期防治,病害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防治,雜草莖葉噴霧在2—5葉期防治。
(三)足量用藥。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記的用藥量足量使用,既保證防治效果,又不容易刺激病蟲害加速產生抗藥性。藥液量應根據防治對象、發生程度、作物生育期和不同植保機械來掌握。
(四)科學輪換或混配用藥。合理輪換或合理混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可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提高防治效果。一般每個農藥品種(有效成分)在一個作物生長季使用次數不超過2次,并與其他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交替輪換使用?;旌虾蟪霈F乳劑破壞、絮結或大量沉淀的農藥,不能相互混配。
(五)合理施藥。夏季適宜施藥時間為上午5—9點和下午4—8點,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期間不宜施藥;風力3級以上或下雨天氣不宜施藥。施藥人員每天施藥時間一般不得超過6個小時。針對玉米等高稈作物病蟲害防治,鼓勵使用植保無人飛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高效植保機械在適宜的時間開展作業,避免人背施藥機械進入密閉環境施藥。
(六)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施用農藥時,要嚴格遵守農藥標簽標注的農藥安全間隔期,特別是蔬菜、水果等夏季鮮食農產品用藥,不滿足農藥安全間隔期要求的不再施藥,避免農藥殘留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