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沭陽調查隊
2020年5月6日
2019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戰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全縣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中央“六穩”政策、省委“六個高質量”要求和市委“六增六強”部署,堅持“項目為王”,深入開展“項目建設突破年”活動,突出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沭陽。
2019年,沭陽先后入榜綜合實力、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綠色發展等10個“全國百強縣”。其中,連續五屆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連續八年上榜全國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在2019年首次監測評價的《全國農產品主產縣五十強》中,沭陽列第19位。
一、綜 合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初步核算,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按“四經普”口徑)950.17億元,比上年增長7.1%,較上年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46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95.81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447.90億元,增長7.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057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約8780美元。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2:41.7:47.1。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下降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0.2個百分點。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經濟基本平穩。2019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82.78億元,增長2.1%;實現農業增加值108.87億元,增長2.7%。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77.96萬畝,下降0.5%。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75.10萬畝,下降0.7%;糧食總產量128.08萬噸,增長0.8%。受生豬疫情影響,生豬產量大幅下滑,年末生豬存欄21.25萬頭,下降53.3%;全年生豬出欄50.31萬頭,下降40.8%。年末家禽存欄396萬只,下降21.1%;全年家禽出欄1586萬只,增長44.2%。
2019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
名 稱 |
播種面積(萬畝) |
增長(%) |
總產量(萬噸) |
增長(%) |
合 計 |
275.10 |
-0.7 |
128.08 |
0.8 |
一、夏收糧食 |
138.23 |
-0.3 |
53.11 |
1.2 |
#小麥 |
138.23 |
-0.3 |
53.11 |
1.2 |
二、秋收糧食 |
136.88 |
-1.1 |
74.97 |
0.5 |
#水稻 |
108.23 |
-0.4 |
64.66 |
0.5 |
玉米 |
25.53 |
0 |
9.74 |
2.0 |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總體穩定。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4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8.59億元,增長17.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30億元,增長10.1%。全年工業用電量39.52億千瓦時,增長12.3%,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6.2%。
企業效益轉型調整顯著。2019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59.88億元,增長7.2%。其中,大中型企業為235.88億元,增長8.9%;小型企業為417.63億元,增長5.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35.60億元,下降16.8%;其中,利潤29.13億元,下降19.4%。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131家。
主導產業發展較好。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1”產業(即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實現產值321.42億元,增長11.7%,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44.1%。其中,紡織服裝業實現產值94.24億元,增長16.9%;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82.90億元,增長13.0%;電子信息業實現產值44.28億元,下降2.3%。
規模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名稱 |
單位 |
總產量 |
增長(%) |
塑料制品 |
萬噸 |
11.31 |
120.0 |
鋼材 |
萬噸 |
78.05 |
100.6 |
銅材 |
萬噸 |
3.39 |
555.0 |
紗 |
萬噸 |
11.44 |
93.8 |
泵 |
萬臺 |
30.51 |
-3.5 |
人造板 |
萬立方米 |
947.42 |
26.9 |
膠合板 |
萬立方米 |
548.96 |
24.0 |
家具 |
萬件 |
32.11 |
14.0 |
蓄電池 |
萬千伏安時 |
488.16 |
20.5 |
水泥 |
萬噸 |
256.68 |
31.0 |
建筑業平穩發展。年末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87家,實現建筑業增加值50.70億元,增長4.1%。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00.15億元。其中,建筑工程產值99.23億元,占全縣建筑業總產值比重高達99.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03.79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514.28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投資發展呈良好態勢。2019年,全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8.6%,制造業投資占項目投資和全部投資比重分別為80.1%、63.6%,占比分別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和2.3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6.7%,占工業投資比重41.1%,占比比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全縣實現房地產開發投資74.09億元,增長34.6%。商品房施工面積268.00萬平方米,增長18.0%。網簽數據顯示,全縣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97.43萬平方米,增長28.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71.94萬平方米,增長29.1%。
五、園區經濟
國開區經濟再上新臺階。2019年末國開區共承載各類項目82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27個;年末從業人員15.58萬人,增長4.0%。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658.2億元,增長10.7%;財政收入28.7億元,增長13.4%;一般預算收入14.8億元,增長9.7%;實際到賬外資10813萬美元,增長20.6%;進出口總額79343萬美元,增長16.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9家,增長11.1%;全年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22.27億元,增長10.1%。全年新申報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7家,其中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研究生工作站11家。新立項科技計劃項目63個,資金564萬元。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90個,開展產學研合作20余次,引進30余項科技成果。
昆沭工業園穩步提升。年末園區共落戶工業項目148家,其中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9個;從業人員22618人。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832萬元,增長22.8%;實際利用外資8461萬美元,增長38.2%;進出口總額1949萬美元,增長21.2%。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個,總投資約3.8億元。在全省南北共建園區考核中,昆沭園名列全省第七,獲得省財政以獎代補資金1500萬元。至此,昆沭園已連續十年獲得“江蘇省南北共建園區先進單位”稱號。
軟件產業園又有新突破。年末園區累計入駐軟件、物聯網、電子商務及相關科技型企業425家,增長1.7%。其中,當年新入駐軟件企業45家,新增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余家;從業人員2730人,增長2.3%,其中研究生人數增長19.2%。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208.20億元,增長244.4%;其中軟件與服務外包業主營業務收入37.72億元,增長18.8%。實現稅收收入4.09億元,增長62.8%。全年新獲批各類軟件著作權、專利等知識產權30余個。
六、貿易流通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2019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61億元,增長6.5%。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160.67億元,增長0.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87.94億元,增長18.6%。全年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43億元,增長3.1%。其中,限上批零單位實現網絡零售額9.68億元,增長151.7%。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全縣進出口經營權企業881家,其中當年新增進出口經營權企業97家。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89676萬美元,增長13.1%;其中出口84978萬美元,增長20.6%。年末全縣累存外資企業76家,新增外資企業15家。全年新批外資項目15家,協議注冊外資59878萬美元,增長41.8%;實際到賬外資10815萬美元,增長17.9%。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鐵路客運量55.90萬人、公路客運量190.36萬人,分別增長4.1%和1.1%;完成鐵路貨運量31.59萬噸、公路貨運量13735.91萬噸,分別增長17.7%和1.5%。全年實施農村公路“暢返不暢”整治項目60個,共計137.66公里;清除堆積物2130立方米、非標532塊、種植物10.6萬平方米。全年完成清理公路用地范圍內公路非標520塊,路面維修159處,增設護欄2650米,埋設警示樁240根,施劃標線27000平方。全年查處非法營運車輛302輛,查處超限超載車輛1235輛。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0.91億元,增長108.6%;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3.62億元,增長37.2%,業務總收入規模首次躍居全省縣域第3位,較2018年底上升7位。全年寄遞業務累計實現收入1.66億元,增長30.4%。年末全縣電信業務總量9.72億元,增長1.7%;電信業務收入9.53億元,增長2.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25萬戶;年末城區住宅電話用戶2.09萬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5.02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52.95萬戶,互聯網用戶51.61萬戶。
旅游行業平穩發展。2019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527.4萬人次,增長10.3%;實現旅游總收入46.9億元,增長15.2%。年末全縣共有旅游景區及鄉村旅游區17個,旅行社13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平穩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6.45億元,增長26.0%。其中稅務部門完成71.32億元,增長3.3%;財政部門完成65.13億元,增長66.0%。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90億元,增長1.9%。其中稅收收入38.41億元,增長2.0%;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0.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財政總支出182.99億元,增長17.8%。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19.59億元,增長8.9%。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22.06億元,增長1.8%;科學技術支出3.64億元,增長27.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28億元,增長154.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01億元,增長15.5%;醫療衛生支出14.29億元,增長3.0%;節能環保支出3.07億元,增長40.8%;農林水事務支出23.88億元,增長1.2%;住房保障支出4.55億元,增長6.5%。全縣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五項民生支出合計83.80億元,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0.1%。
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18.35億元,比年初增加85.82億元,增長13.6%;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46.06億元,比年初增加52.31億元,增長13.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25.92億元,比年初增加73.29億元,增長13.3%。
2019年全縣實現保費收入20.85億元,增長9.2%。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環境不斷改善。2019年,全縣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發展理念,投資約1.3億元,新建、改建綠地面積約5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了老沭河健身公園二期工程,主要包括8公里健身步道、驛站、兒童活動中心等便民設施。先后完成了幸福里東側地塊、智慧佳園西側地塊等空地綠化改造工程,建設“口袋公園”;沿居住區、單位庭院等圍墻邊栽植薔薇、凌霄、紫藤等垂直綠化,完成上海路(鐵道下穿)西側增加垂直綠化等工程。先后實施了上海南路、北京南路、園東路等16條林蔭路及特色景觀路建設工程。在優秀工程評比中,南湖路南側、陽光天地北側等3項綠化工程被評為2019年度市園林綠化優秀工程。
道路承載提檔升級。2019年,全縣實施高速公路項目2個(宿連高速、京滬高速改擴建),普通干線公路項目1個(329省道),縣道改造及連接線項目10個,橋梁項目20個(大橋5座,中小橋15座),城區重點交通工程項目1個(北京路下穿新長鐵路立交工程)。至2019年底,329省道沭陽段工程、15座中小橋、3條縣鄉道路維修等建成通車,北京路下穿新長鐵路工程等在建工程項目扎實推進,宿連高速、京滬高速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開展。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年空氣良好天數共261天,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71.5%。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干線噪聲均在功能區標準范圍內;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達到87.5%。全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8738萬元,增長4.6%,投資金額創歷史同期新高。
十、 社會事業、科技創新
就業創業形勢較好。全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6751人,返鄉就業3216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8%,下降0.02個百分點。全年開展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16166人、創業培訓3709人,為365名自主創業者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場地租金補貼173萬元。成功舉辦各類招聘會56場,累計參會企業465家,提供崗位3.02萬個,為各類企業送工18350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就業1523人。全縣12個鄉鎮創成省級創業型街道(鄉鎮)、150個社區(村)創成省級創業型街社區(村)。
人才發展成效顯著。全年新增專業技術人才3002人,新增留學回國人數5人;引進高校畢業生4878人,其中博士、碩士“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506人。成功在南通大學承辦宿遷市2019年特色產業人才招引進校園招聘活動,共設置46個招聘展位,提供就業崗位1545個,現場共發放“人才就業創業政策”、2019年企業(單位)人才需求信息表600余份。全縣共29名選手在第四屆狀元大賽宿遷選拔賽中獲獎。全縣共6人入選宿遷工匠,其中1人被評為宿遷大工匠,5人被評為宿遷工匠。實施花木產業高技能人才等級認定試點,在第七屆中國·沭陽花木節上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盆景職業技能競賽。
社保體系質量較高。全縣職工養老參保達9.59萬人,居民養老參保達56.22萬人,工傷參保達8.88萬人,失業參保達6.48萬人。全縣養老、醫療、失業三大社會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7.7%、98.0%、97.2%。全年受理各類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520件,案前調解712件;立案審理812件,增長25.1%;不予受理案件31件;為勞動者追索工資、經濟補償金、工傷待遇等共計4980余萬元。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年全縣專利申請3698件,專利授權2569件,PCT申請12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27件/萬人,增長29.7%。全縣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數65家,增長306.3%;民營科技型企業總數1710家,增長3.6%。
十一、人口 、人民生活和脫貧攻堅
2019年末,全縣總戶數49.92萬戶,戶籍總人口198.65萬人。其中,男性103.77萬人,女性94.8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4:100。戶籍人口中,0-17歲人口49.34萬人,占24.8%;18-59歲人口117.09萬人,占58.9%;60歲及以上人口32.22萬人,占16.2%。全年出生人口2.48萬人,出生率12.49‰;死亡人口1.06萬人,死亡率5.34‰。年末常住人口157.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2.98萬人;城鎮化率59.22%,比上年提高1.40個百分點。
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3元,增長8.7%。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4221元,增長8.4%;經營凈收入6203元,增長8.6%;財產凈收入882元,增長9.8%;轉移凈收入3326元,增長9.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9元,比上年增加2276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9元,比上年增加1512元,增長9.0%。
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747元,增長7.3%。其中,食品支出5338元,增長2.7%;衣著支出1099元,增長7.5%;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880元,增長14.8%;交通通信支出1704元,增長8.3 %;醫療保健支出996元,增長8.7%。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33.9%。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693元,增長6.8%。其中,食品支出6441元,增長2.4%;衣著支出1401元,增長6.7%;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3460元,增長15.5%;交通和通訊支出1929元,增長7.2%;醫療保健支出954元,增長8.0%。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7.0平方米。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4.5%。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484元,增長7.5%。其中,食品支出4115元,增長2.8%;衣著支出764元,增長8.2%;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238元,增長12.9%;交通和通信支出1455元,增長9.7%;醫療保健支出1042元,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51.0平方米。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3%。
精準脫貧邁上新臺階。全縣低收入農戶均已達到脫貧標準。2019年全年共投入扶貧資金524.88萬元,為“零就業”低收入家庭購買公益性崗位729個。實施“1拖1”幫扶工程,投入1000萬元,提供1700個就業崗位。全年組織扶貧專場招聘會20余場,吸納近1萬名低收入人口就近就業。全年全縣共實施低收入農戶自主創業項目287個,發放補助資金80萬元;投入精準扶貧資金1.16億元,實施統籌到戶項目20個,為低收入農戶分紅1434萬元,組織1.92萬人進入產業鏈條;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9億元,帶動0.98萬低收入農戶實現創業增收。
全縣59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59個經濟薄弱村已收回集體土地1.46萬畝,為村集體增收360萬元以上;流轉土地近7萬畝,村集體每年收取流轉服務費120余萬元。對標準化廠房、高炮廣告等優質資產通過出租、參股等形式,為村集體增收600余萬元。全年全縣整合扶貧資金2841萬元,建設扶貧廠房2.1萬平方米;投入資金2550萬元實施產業富民項目,常態管理光伏電站等已建成集體增收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00萬元以上。
全年全縣編制實施片區整體幫扶項目61個,投入資金7.35億元。對全縣建檔立卡低收入家庭學生助學金發放實行全覆蓋,全年資助4.86萬低收入農戶子女近1億元。常態化開展大病補充保險補償,全年共為低收入農戶代繳醫療保險5339萬元,繳納大病補充保險保費1820萬元。全面落實兜底式扶貧政策,目前已對1807戶四類困難群體實行兜底保障,將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520元/人·月。組織縣鄉1.82萬名公職人員與3.97萬戶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捐助資金物資8000余萬元。
2019年,全縣低收入監測記賬農戶150戶全部人均收入達6000元以上,比上年增加15戶,脫貧率100%。全縣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94元,比上年增加2704元,增幅達33.0%。
注:1、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速按可比價計算。
2、規模工業指全部國有及年主營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速為同口徑增速。
3、固定資產投資指500萬元以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