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沭陽調查隊
2022年4月18日
2021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贏得“十四五”良好開局,勝利踏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一、綜合
經濟總量連續兩年蘇北第一。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62.10億元,比上年增長8.6%,經濟總量連續兩年位列蘇北縣(市)第一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0.33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492.04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559.73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6%、45.1%、52.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9279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10738美元,首次突破一萬美元。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2.3:48.2。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1.25億元,比上年增長0.9%;實現農業增加值113.88億元,比上年增長2.2%。農作物播種面積379.28萬畝,下降0.4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77.74萬畝,下降0.04%;糧食總產量128.48萬噸,下降0.04%。花木實現產值32.20億元,下降2.3%。生豬出欄63.50萬頭,增長2.2%;年末生豬存欄41.65萬頭,比上年末下降11.3%;年末家禽出欄1314.55萬只,比上年末下降36.8%;禽蛋產量1.42萬噸,增長22.4%。
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
|
播種面積(萬畝) |
增長(%) |
總產量(萬噸) |
增長(%) |
合 計 |
277.74 |
-0.04 |
128.48 |
-0.04 |
一、夏收糧食 |
140.63 |
-0.13 |
54.59 |
0.07 |
#小麥 |
140.63 |
-0.13 |
54.59 |
0.07 |
二、秋收糧食 |
137.11 |
0.05 |
73.89 |
-0.12 |
#水稻 |
108.78 |
-0.02 |
64.35 |
0.22 |
玉米 |
23.42 |
2.42 |
8.58 |
3.81 |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發展加速提質。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5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09.36億元,增長29.8%;實現工業用電量48.32億千瓦時,增長18.5%,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7.4%。
分企業規模看: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996.80億元,增長28.3%。其中,大中型企業為298.37億元,增長16.7%;小微型企業為698.43億元,增長33.9%。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41.20億元,增長38.9%。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214家,比上年增加61家。
分主導產業看:在六大主導產業(機電裝備、綠色食品、高端紡織、光伏新能源、綠色家居、新材料)中,全縣共實現產值785.92億元,增長31.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7.9%。其中,機電裝備業實現產值242.93億元,增長21.1%;綠色食品業實現產值36.50億元,增長23.4%;高端紡織業實現產值147.50億元,增長29.5%;光伏新能源業實現產值0.66億元,下降38.8%;綠色家居業實現產值305.06億元,增長43.1%;新材料業實現產值53.27億元,增長27.9%。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
單位 |
總產量 |
增長(%) |
大米 |
萬噸 |
14.09 |
8.9 |
鋼材 |
萬噸 |
74.01 |
12.1 |
銅材 |
萬噸 |
1.95 |
45.7 |
化學纖維 |
萬噸 |
3.08 |
29.6 |
塑料制品 |
萬噸 |
16.99 |
-7.1 |
水泥 |
萬噸 |
152.79 |
-18.9 |
紗 |
萬噸 |
12.33 |
28.3 |
布 |
萬米 |
5625.00 |
56.6 |
針織服裝 |
萬件 |
3154.3 |
129.8 |
家具 |
萬件 |
54.02 |
34.3 |
泵 |
萬臺 |
46.57 |
27.6 |
人造板 |
萬立方米 |
974.88 |
33.0 |
膠合板 |
萬立方米 |
732.45 |
37.2 |
人造板表面裝飾板 |
萬立方米 |
202.28 |
90.5 |
商品混凝土 |
萬立方米 |
71.57 |
161.1 |
鋼化玻璃 |
萬平方米 |
38.89 |
-51.3 |
鉛酸蓄電池 |
萬千伏安時 |
681.20 |
9.1 |
建筑業總體保持穩定。年末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在庫建筑企業134家,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14.82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竣工產值50.50億元,下降31.5%。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72.41萬平方米,下降5.2%;竣工面積212.89萬平方米,下降32.2%。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8.4%。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3.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1.4%,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2.8%。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為64.5%,增長21.4%;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2.0%;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62.7%。
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6.64億元,比上年增長0.8%。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25.98萬平方米,增長0.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10.62萬平方米,增長18.6%。
五、園區經濟
國開區規模不斷攀升。年末國開區共承載各類項目88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77個;年末從業人員15.90萬人。全年實現財政收入31.20億元,增長4.7%;一般預算收入16.20億元,增長4.5%;實際到賬外資1.25億美元,下降16.2%。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6家。當年新增高技術企業11家,新增省級及以上研發機構13家,新增有效發明專利26件,新增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三星級以上“上云”、工業企業電商應用數、登記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5個,新增領軍人才2人。
昆沭園經濟持續突破。年末落戶工業項目167家,從業人員2.49萬人。全年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67.8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49萬元,實際利用外資3500萬美元,進出口總額2015.7萬美元。招商成效顯著,凱佰樂科技、索拉咪等9個項目通過評審,精至醫療、暉昊科技等6個項目開工開業。
軟件產業園活力顯現。年末軟件產業園共有企業485家,在孵企業162家,從業人員2825人。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428.41億元,其中軟件與服務外包業主營業務收入44.75億元,完成稅收收入5.83億元。園區新入駐科技型企業62家,新獲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3家,累計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獲批宿遷市現代服務業示范企業5家,建有省級研發機構1家、市級研發機構14家,企業獲得科技獎補資金270.73萬元,增長32.0%。園區被省商務廳評為年度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
六、貿易流通
消費市場復蘇提速。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6.3%。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96億元,增長20.9%;其中化妝品類增長174.4%,中西藥品類增長134.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85.3%,糧油、食品類增長53.4%,日用品類增長16.1%,汽車類增長12.3%。
對外貿易進一步提升。年末全縣共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139家,其中當年新增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19家。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3.63億美元,增長11.7%;其中出口13.09億美元,增長11.5%。年末累存外資企業98家,其中當年新增外資企業12家。全年實際到賬外資11934萬美元,增長8.4%。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行業穩步發展。年末公路總里程3813.01公里,公路密度達165.9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旅客安全出行44.18萬人,增長54.0%;公路貨運量達6241.59萬噸。全年實施交通基礎設施項目97個,完成投資38.40億元。淮沭新鐵路正式列入規劃,京滬高速沭陽段擴建工程、宿連高速沭陽段工程分別累計完成工程量的49.0%、34.0%。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項目47個,共85公里,農村公路危橋改造18座,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524.21公里。常態推進公路養護與路域環境整治,國省干線公路出動650個清掃機械臺班,完成清掃里程約6.8萬余公里,增設維修波形護欄6844米、修復增設標志牌454處、施劃標線1.6萬平方米、增設防眩板310個,瀝青路面灌縫1.7萬米,路面病害維修5.60萬平方米,坑塘修補0.73萬平方米,縣道公路完成坑塘填補4150平方米。在全省先行先試開通沭陽至淮安、宿遷、泗陽高鐵站便民車,被省廳明確為全省“高鐵便民車”民生實事項目首個試點縣;成功爭創省交通廳2022年度農村物流達標縣試點;縣公路發展中心獲得全市首張排污許可證。
郵政電信整體穩定。全年郵政業務總量8424萬件,下降2%;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4.41億元,下降3%。電信業務總量12.08億元,增長16.6%;電信業務收入11.89億元,增長15.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06萬戶;城市住宅電話用戶1.47萬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3.4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63.25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135.04萬戶。
旅游行業快速恢復。年末全縣共有旅游景區8個,其中2A級旅游景區4個,韓山風景區獲評3A級景區。旅游從業人員數1171人。全年累計接待游客650萬人次,增長46.3%;實現旅游收入53億元,增長42.9%。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55.09億元,增長12.9%。其中稅務部門完成94.04億元,增長23.8%;財政部門完成61.06億元,下降0.7%。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01億元,增長21.6%,總量居蘇北縣(市)第一,增速全省縣(市)第一。其中稅收收入51.67億元,增長22.5%;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3.3%,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支出結構持續優化。全年完成財政總支出182.65億元,下降4.3%。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38.00億元,增長4.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9.47億元,增長8.4%;教育支出24.65億元,增長6.1%;科學技術支出3.60億元,增長34.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3.85億元,增長5.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2.29億元,下降2.3%;醫療衛生支出16.66億元,增長13.2%;節能環保支出2.71億元,增長46.1%;城鄉社區支出10.25億元,下降14.0%;農林水事務支出27.69億元,增長4.7%;住房保障支出5.67億元,增長15.6%。全年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五項民生支出合計96.95億元,增長5.2%,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0.3%。
金融市場穩步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65.19億元,比年初增加73.63億元,增長9.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4.94億元,比年初增加77.56億元,增長15.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75.69億元,比年初增加111.92億元,增長14.7%;其中住戶貸款余額643.77億元,比年初增加87.74億元,增長15.8%。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城市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重慶南路建成通車,快速路二期工程(溫州路至S326段)、淮河大道南延等8項工程開工建設。城市綠化檔次明顯提升,重慶南路、珠江路等5項綠化工程完工,沭陽植物園、竹園等5項工程正在籌備;全年新建、改建公共綠地面積35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至12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上升至43.8%。村莊創建取得豐碩成果,年內成功創建美麗宜居鄉村59個,年底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達68.3%;劉集鎮郇河村成功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全年搬遷、改善5500戶農戶住房條件,新開工農房項目7個,竣工農房項目18個,農房改善工作獲得省政府大督查表彰。提升建筑行業發展質態,創建省級標化工地12項、市級標化工地19項、“項羽杯”15項。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老沭河健身公園綠化工程、上海南路綠化工程、蕭山路綠化工程以及虞姬公園管養工程獲得2021年度“項羽杯”優質工程獎。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開展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新沂河災后應急治理工程、沭河船閘拆建工程完工,新沂河沿線水漫橋拆建、維修工程進行前期準備。加大河道清障力度,清理新沂河沿線顏集、新河、耿圩、扎下、沭城等鄉鎮境內網箱150個、高桿樹木150畝、漁籪20處、攔河漁網6處、養殖棚舍2處、塑料大棚5000立方米。加大非法采砂整治力度,出動執法巡查人員2458人次,查處各類水事違法行為174起,打擊非法采砂船只87條。建立河道長效管理機制,聘請縣級河長制社會監督員62名、經開區企業河長8名、鄉級社會監督員277名、民間河長480名、鄉賢河長208名、企業河長120名,定期對河道管護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集中整治縣級河道30條、鄉級河道248條,累計建設農村生態河道287條。
生活環境更加宜居。PM2.5濃度為37.6μ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79.5%。環保投資5.78億元,新增分布式污水處理設施7座,每日可處理污水2.5萬噸。建立“排污許可證+雙隨機+移動執法”的執法監管機制,全年共下達處罰決定書202件,累計處罰金額1783.04萬元;涉嫌環境違法犯罪移送公安機關案件5件。
十、社會事業、科技創新
就業保障不斷提升。成功舉辦線上直播“帶”崗招聘會15期,線下“送崗位進村居”和“流動大篷車”系列招聘會92場,為197家重點企業推介崗位3.13萬個,達成就業意向2.25萬人。發放創業補貼366.9萬元,穩崗補貼420萬,社保補貼1665.7萬元,辦理富民創業擔保貸款9996萬元。
就業質量繼續提高。打造“沭水優才”品牌,開展“產業引才”自主特色招聘活動25場次,引進人才4000人,其中博士碩士及“雙一流”高校畢業生500人、博士后1名。認定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60批次4520人。培養企業新型制學徒46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9006人、創業培訓1672人,創業帶動就業1.2萬人。
社會保障穩固加強。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縣職工養老、居民養老、工傷、失業參保分別達14.12萬人、58.28萬人、9.76萬人、6.8萬人。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160元提至173元,為建檔立卡等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保費1067.43萬元。推出不打烊社保自助服務,新建標準化“人社24h自助服務廳” 2個、社銀合作網點5個,實現人社業務自助查詢、自助辦理28項。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620件,為勞動者追索工資、經濟補償、工傷待遇等5000萬元。
創新活力持續迸發。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1件/萬人,增長5.2%。民營科技型企業總數2107家,增長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總戶數50.55萬戶,戶籍總人口198.36萬人。其中,男性103.76萬人,女性94.6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7:100。戶籍人口中,0-17歲人口49.48萬人,占24.9%;18-59歲人口114.7萬人,占57.8%;60歲及以上人口34.18萬人,占17.2%。全年出生人口1.62萬人,出生率8.2‰;死亡人口1.12萬人,死亡率5.7‰。年末常住人口167.9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0.7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0%,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0元,增長10.1%。按收入來源分,工資性收入16500元,增長9.3%;經營凈收入7321元,增長10.8%;財產凈收入1039元,增長9.2%;轉移凈收入3840元,增長12.5%。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4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8元,增長10.6%。
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399元,增長18.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635元,增長9.3%;衣著支出1344元,增長25.5%;居住支出3173元,增長25.7%;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365元,增長29.4%;交通通信支出2182元,增長30.8%;教育文化娛樂支出3134元,增長12.6%;醫療保健支出1191元,增長25.5%;其他用品及服務支出375元,增長23.8%。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30.6%。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622元,增長16.5%。其中,食品煙酒支出6538元,增長4.9%;衣著支出1727元,增長24.7%;居住支出3689元,增長25.0%;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674元,增長28.2%;交通通信支出2555元,增長30.7%;教育文化娛樂支出3776元,增長11.7%;醫療保健支出1172元,增長26.0%;其他用品及服務支出491元,增長19.8%。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0.2%。
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648元,增長21.7%。其中,食品煙酒支出4585元,增長16.8%;衣著支出899元,增長25.7%;居住支出2573元,增長26.4%;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005元,增長30.9%;交通通信支出1747元,增長30.4%;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386元,增長13.3%;醫療保健支出1214元,增長24.9%;其他用品及服務支出239元,增長32.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1.3%。
注:1、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為快報數,絕對數為現價,增速按可比價計算。
2、規模工業指全部國有及年主營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速為同口徑增速。
3、固定資產投資指500萬元以上項目。